【景州塔下读书时光】梦想从景中启航——80届校友张宝全
梦想从景中启航
——高中岁月的点滴记忆
摘要:本文没有使用华丽的词语对老师的教育付出和关怀、以及莘莘学子的学习努力过多地赞美和夸奖,只是回忆了一些有趣的事,让年轻的学弟学妹了解过去的景县中学和他们的学哥学姐。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高考的确是改变了人生和命运。在景县高中读书期间,我收获了一份份真挚的友情,得到了一批学识渊博、诲人不倦的老师精心指导,度过了一段最为难忘的求学时光。1977年的冬季高考,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从此华夏大地的每一名普通学子通过参加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法,能够迈入高等教育的大门。时年,我就读于当时的河北省景县杨院中学初二年级,即将初中毕业。
“扩招录取”的惊喜
1977年高考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从1978年开始,全国的高考便改为夏季,所以我们的初中学习又延长了一个学期,高中的入学考试同步改在了夏季。当时,景县全县只有景县中学、梁集中学设置高中。
1978年夏季,中考成绩出来后,我最初接到的是梁集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并且在假期中“急不可待”地骑着自行车踏勘了心中期望的高中学堂(当时村里10人中只有3人考入高中)。临近开学时,却意外地接到了景县中学扩招的消息,我又被“意外”扩招进了景县中学。当时景县中学在全县是第一品牌,最好的教育资源和力量都集中在这里,距离比到梁集中学可以近一半,在没有公交车、家里自行车也少的年代里,这对我上学来说是一大便利条件。
“里程碑”景州塔
景县中学在屹立千年的景州塔下,每次仰望这座古塔,我的内心都激动不已。历经风雨洗礼,景州塔依旧保持着古朴端庄,如同一盏指路明灯,指引着我一生努力奋斗、孜孜不倦地实现人生梦想。
开学时,怀揣着“能吃上商品粮”的梦想,家人将我送进了景县中学的大门。当时,学校的大门朝南,正对着景州塔,人们可以自由地登上景州塔眺望远方。站在塔顶,放眼望去,近至脚下的县城全貌、远至三四十里的田野村庄,均历历在目,感到视野心胸开阔。
众所周知,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而在我心中,景州塔也是实现人生梦想的灯塔,在这里我的学业有了里程碑意义的飞跃。1980年考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回到家乡探亲时,每次必做的事情,就是去看一眼景州塔。最近一次是2019年的国庆节回乡探亲,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节一大早我便赶到景州塔广场拍下了景州塔,现在仍设置为手机屏保,这是对家乡的怀念和那段难忘的高中岁月的回忆。
“抱团取暖”的大通铺
我们这届学生入学时,景县中学硬件条件还在完善中,但已经很不错了,教室是明亮的,座椅是新配的,学生不用自带桌椅了,晚自习有了明亮的日光灯,不用点“煤油灯”了。在当时看来,谁能够考入景县中学读高中,就像进入“天堂”般的感觉。
与现在相比,那时候的生活条件要艰苦许多。虽然每个考进景县中学的家庭都节衣缩食,为孩子尽可能创造好的生活条件,除了拿钱买饭票外,学生可以直接用粮食换饭票,但每天早晚只有咸菜,中午也只是一碗清水菜汤而已,迫不得已时,有的同学只能买些酱油蘸着吃……物质生活虽然极度匮乏,但大家都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甘露, 认真聆听老师们的精彩讲解,忘却了身体的疲劳和饥饿感。
颇有些令人尴尬的是,刚一入学时全校很多班住在一个大礼堂,后来虽然搬进了班级宿舍,但大家睡的仍然是大通铺,这对于寒冷的北方冬季来说,倒是好事,被窝挨被窝暖和。可是,对于爱学习的同学却是不公平的,班里的一个朱姓同学(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现为该校数学系教授、博导)总是在教室灯集中熄灭后,找个路灯下再多看一会书,可回宿舍睡觉时,被窝无法打开了,自己的“睡觉领地”被两边同学挤占了。
“文理分班”的选择
恢复高考那几年,高中仍然实行的是两年制,入学时还没有分文理科。记得是高二第一学期开学时,学校通知分文理班,学生自愿选择文理科,分班后课程的安排是为高考时备战的。
说实话,对于一个农村娃娃来讲,估计大多数连火车都没乘坐过的,文理科的选择对于自己的未来面临着什么,那是一概不知的,但在当时,考进了大学,就成了城市户口,是按照粮本吃“商品粮”的人,而且大学毕业后是包分配的,因此大家会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文理科,而不是现在考虑的就业难易程度和行业收入。学校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重新划定了班级,当然选择文科的较少。语文一直是我的弱项,因此我选择了理科,1980年高考时,说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语文我只考出了58分(满分100分),是唯一不及格的学科。同时,1980年的高考也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次考试英语,英语成绩的30%计入总成绩。非常荣幸,同时也称得上是家族的骄傲,因为我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村里第一个凭借考试进入大学的本科大学生。
“调皮同学”的恶作剧
刚开始的景县中学,教室、宿舍都是平房,大多数教师都和我们学生一样住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学们有了学习难题直接可以到宿舍找任课老师请教答疑,每一位老师既是学习时的老师,又是生活上的父母,在学校里同学们得到的是老师的双倍呵护。
政治课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学习起来较为抽象,课堂纪律难免有些松散,所以任课老师会比较严厉。高二时的政治老师姓夏,是一位和蔼严肃的老师,因为他的严厉,却遭到了某位调皮同学的“报复”。河北的冬季很冷,室内取暖是燃煤炉子,夜里会放置尿桶,或老年人使用夜壶,不用外出去厕所。记得冬季的一个上午上政治课时,夏老师一脸怒气的走进了教室,向全班男同学质问,昨晚谁干了坏事。原来某位同学在夏老师使用的夜壶底部打了个孔,夜里夏老师使用时,其产生的后果就不言而喻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很可笑,到现在也不知道是哪个同学的“恶作剧”。
时光荏苒,一眨眼间,我从景县中学毕业已经整整四十年,从风华正茂的学子到两鬓斑白的科研工作者,足迹遍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为祖国的盐湖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贡献智慧和力量。当年的同学中,有的为了家乡的建设和教育事业,仍在孜孜不倦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使我们的家乡更美更富饶;有的同学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各个行业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为祖国事业的蓬勃发展展现自己的风采,不少同学成为了所在行业的佼佼者。
我的同学们,无论你身处华夏何地,或是移居海外,一生中取得的成就,最应感谢的是母校——景县中学!衷心的感谢您,景州塔下——我的老师、我的母校,是您的谆谆教导,使一个懵懂少年插上了梦想起飞的翅膀,成为了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栋梁之材。
作者简介:张宝全,男,1963年5月出生,1978年9月至1980年7月就读于河北景县中学(高中),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就读于河北化工学院(现河北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本科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84年8月至1998年8月就职于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1998年9月至今就职于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隶属于央企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该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和工会主席。